日前廣州地鐵發佈招標公告,擬投431萬元對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地鐵站內、外導向標識進行升級完善,包括地鐵站內外“站內吊掛式燈箱”、“地鐵形象標識柱”、“站外500米路引柱”三類導向設施。工程預計今年5月完成。對此,有市民認為,現在地鐵內標識已經很完善了,再投那麼多錢僅為了改標識不是很划算。(據《南方日報》)
  而此舉一度被誤解為將改變已使用多年的“羊角”標識,令一些市民擔心,廣州地鐵會因此抹殺“地方特色”。畢竟,地鐵標識代表城市個性和特色,是城市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地鐵公司緊急回應稱,從來沒有考慮改變“羊角”標識。此次升級完善包括“一增一改一不變”,增加“地鐵國標”和“站名”兩項內容,也會按國家標準更換“專用電梯”、“地鐵”、“車票”和“電梯”等四種圖標。
  看來,解決方案會是“國家標準”與“本地特色”融為一爐。地鐵方面表示,導向標識的升級完善是因應國家標識的修訂和政府有關部門的要求而開展的,但這樣的說辭,仍無法面對市民的質疑。升級完善的目的,應是解決地鐵標識存在的問題,那麼地鐵是否在乘客中做過調查,現有的引導標識系統是否已能滿足乘客的要求?哪些方面已能滿足?哪些方面尚無法滿足?
  有本地媒體就此“掃街”做隨機調查,發現地鐵現有指示標識缺的並非“國家標準”,也不是數量不夠,而是缺乏“人性化”的設計(比如,離地鐵還有多少米?廁所在哪裡?)。還有,我曾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地鐵發現,月臺兩端都有醒目的母嬰標識,而廣州地鐵雖也有愛心車廂,但多數人不知道在哪裡。那麼,能不能也在月臺設置標識,引導孕婦、推嬰兒車或其他有需要人士到列車兩端就坐?
  不從實際需要和存在問題出發,只從上級指引出發,也是形式主義的一種。硬推“國標”,只代表下級服從上級,不一定代表乘客和市民真正獲益。每次去香港,地鐵標識不見“國標”,卻一點不妨礙對香港地鐵的良好印象———乘客雖多但是整潔有秩序,指示清晰,換乘方便,工作人員盡責有禮。
  國家標準還是本地特色,也許並不矛盾也不是問題關鍵,關鍵是硬件軟件都要跟得上。也許地鐵公司也有苦衷。假如是強制執行的標準,沒法不改,但拜托能不能目光遠大一點,一次到位(赤崗塔站、歌劇院站分別改名為廣州塔站和大劇院站已經花了不少錢),最好能改成“國際標準”,否則難保哪日又說建設國際大都市,要跟國際接軌了。折騰不起的,不僅是本地符號、本地象徵和本地文化,更是本地習慣、本地生活方式,還有本地納稅人的荷包銀兩。 □獸獸  (原標題:[街談]地鐵標識硬推“國標”也是形式主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y99zypd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